康可可:跨越時空的永恒旋律
2022年09月13日 00:00 點擊:401 我有話說(0人參與)
前 言
海南是個具有紅色基因的省份,對新中國舞蹈事業的發展有著多方面的重要貢獻。1950年,海南島剛獲得解放,新中國第一部歌舞劇《乘風破浪解放海南》即在廣州首演,這部作品不僅生動記錄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強渡瓊州海峽的歷史壯舉,也開啟了新中國舞蹈歷史的新紀元。令人興奮的是,70多年后的今天,新一代的海南舞蹈人又將同一場戰役搬上了舞臺。2022年9月,海南省瓊海市嘉積中學男子舞蹈團的原創舞蹈《南海隨想》入圍第十九屆群星獎舞蹈類決賽,作品用大寫意的方式,以高度凝練的舞蹈語言,通過敘事與抒情的巧妙融合,向觀眾再現了解放海南島的歷史畫面,為海南的舞蹈創作事業抹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宣示著對歷史與信仰的傳承。
為研究海南舞蹈史,筆者曾收集和研讀了與歌舞劇《乘風破浪解放海南》相關的大量歷史資料,老一輩舞蹈工作者植根于生活的創作態度、革命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以及賦予強烈時代特征的藝術表現手法,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諸多的啟示。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在海南舞蹈界工作,筆者對舞蹈《南海隨想》的編導顏業岸的藝術修養、創作態度及作品風格都頗為欣賞。所以,當筆者第一次看到《南海隨想》,仿佛聽到了兩代舞蹈藝術家跨越時空的對話。如果說《乘風破浪解放海南》是一部重在寫實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品,那么《南海隨想》則是一部虛實結合、注重情景交融的革命浪漫主義作品。前者是對歷史親歷者的謳歌,后者是通過大海對所承載歷史的回憶。作為一名海南的舞蹈藝術工作者,筆者希望以自己對《南海隨想》的觀后感,向這份傳承致敬。
情景交融,營造意境美
《南海隨想》以舞臺中央的一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帽拉開帷幕,這是一頂解放戰爭時期的軍帽,聚光燈下靜靜閃耀的五角紅星伴隨著海鷗的叫聲和海浪拍岸的背景音,將觀眾帶入了那段崢嶸歲月。
激情磅礴的鋼琴聲,襯托著舞臺上的風起云涌,群舞演員通過卡農、重復、對比等舞蹈手法的運用,以肢體動作演繹著翻涌、疊進的海浪,前赴后繼地拍打著礁石,濺起巨大的浪花。此時的舞蹈動作模態化與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將人體之藝術表現功能發揮到了極致,讓觀眾從海浪的形式美感中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解放浪潮,仿佛置身于那個蓄勢待發的歷史時刻。
象征著時代感召的紅綢被噴薄的音樂一次次揚起,也點燃了年輕人胸中的革命激情。經過了多次莊重的傳遞,那頂軍帽終于戴在了少年的頭上。暖黃色的定點光照映在舞臺中央的小戰士身上,畫面顯得溫馨而愜意。這位海邊長大的少年,正在享受與大海母親的美好時光,只見他時而踏浪前行,不時被海浪高高托起;時而靜坐在礁石上,向大海的盡頭眺望。在大海母親的懷抱里他是那樣的怡然自得,向觀眾傳遞著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暢想。歷史的宏偉正是由無數生命的平凡所成就的,編導通過動與靜的切換,使觀眾得以透過歷史去認識和記住那些創造歷史的鮮活生命。
當洶涌的海浪再起,觀眾瞬間被拉回到當年的瓊州海峽。演員如拋物線般躍過海面,演繹著海上信號彈,拉開了強攻渡海戰役的帷幕。小戰士和他的戰友們在波濤洶涌的海上乘著木帆船與敵人周旋斗爭,演員們精湛的動作技巧展現出戰士們的英勇與機智,此時的舞蹈構圖多次出現了對生活物象和戰爭場面的模擬。在不斷的畫面疊加中,觀眾的情緒完全沉浸在戰斗所帶來的興奮與緊張之中,而小戰士的犧牲則將觀眾的情緒推向了頂點,大海的嗚咽仿佛在訴說著人們對小戰士的懷念,小戰士可愛而稚嫩的形象變得立體而高大,他的精神則激勵著戰友們化悲痛為力量,投入到更激烈的戰斗中,最終取得了解放海南島的全面勝利。此刻,群舞演員的舞蹈動作幻化成大海起伏的波濤,通過對后浪推前浪的演繹,高歌人民解放戰爭中前赴后繼的革命精神。
虛實相生,激發想象力
中國現代美學家、哲學家宗白華說:“化實境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實境依動態建構,創造出廣闊的空間,虛境靠情態引導,引發觀眾豐富的想象。在舞蹈《南海隨想》中,編導對虛實結合的運用出神入化。通過“串小翻”“后空翻”“橫飛燕”“揮鞭轉”等技巧動作的有機組合,動態建構海上戰爭、壯烈犧牲、歡慶勝利等實境;通過情緒烘托及情真意切的表演使觀眾對戰士們英勇戰斗、不畏犧牲、前赴后繼的英雄氣概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則是成功的虛境營造。另外,編導準確地捕捉了多種形態的海浪,并在作品中借著對海浪“實”的模擬,烘托戰士們搏擊風浪的戰斗豪情,同時,也引發觀眾對大海作為這段歷史的目擊者和承載者的聯想。
《南海隨想》中最引人注目的道具當屬那頂軍帽,它不僅被用來開篇,介紹時代背景,還被巧妙地用來完成了對小戰士英勇犧牲的敘事表達,更是編導“緣物寄情”的一個物件。在筆者看來,此處的軍帽具有雙重意義。第一重是符號意義,代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的人物形象。在海邊長大的孩子通過戴軍帽這一個動作,完成了少年到革命戰士的成長蛻變。第二重是象征意義,象征著革命戰士的精神信仰。第一次,軍帽是經過多次傳遞才被莊嚴地戴在少年頭上,這個“傳遞”演繹的是中國革命事業的薪火相傳;犧牲時,少年先將軍帽高高舉起,而后莊重地放在了自己的胸口,表達了他對革命信仰至死不渝的忠誠;小戰士犧牲后,每位群舞演員都同時戴上了軍帽,演繹著革命者的前赴后繼。軍帽被編導賦予了軍魂的象征意義,構成了貫穿整部作品的精神脈絡。
深耕海南,構建南海美
“夜幕降臨,剛忙完在三亞舉辦的2018年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閉幕式的彩排工作,我一個人來到海邊,聽著此起彼伏的海浪聲,仿佛在向我訴說著什么。耳畔隱約傳來作曲家董樂弦創作的鋼琴協奏曲《漁家姑娘在海邊》,隨著樂聲和波濤聲的交相呼應,海邊長大的我心潮澎湃,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創作沖動,要為這片海做點什么……”舞蹈《南海隨想》的編導、海南省瓊海市嘉積中學男子舞蹈團創立者、中學特級教師顏業岸在接受筆者訪談時如是說。這句話講述的是編導的創作動機,更揭示了一位編導成功的關鍵,那就是對生活的熱愛。面對生活,如果編導不動情、無所感,是不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的。正是這份對生活深厚的情感,《南海隨想》把舞臺意化成大海,讓觀眾在海洋的意境中去追憶那段歷史。通過流暢的運動線和一幅幅變幻的畫面造型,讓觀眾讀出了這片海的喜怒哀樂,聽到了這片海的嗚咽咆哮,感受到了這片海的生生不息和永不言敗,從而體會到了編導通過作品傳遞的精神內涵。
南海滋養著世世代代的海南人民,如同一位年長者,過往的經歷成就了博大的胸懷,波瀾不驚且包容無數;又如同一名蓬勃少年,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斗志。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了生長在海邊的顏業岸,作為舞蹈編導和舞蹈教育工作者,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這片海的深情。2012年創作群舞《博·鰲》,通過對“巨鰲”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海南人民“拼搏進取,獨占鰲頭”的博鰲精神。2013年的《南海潮》是描繪海南人民守望南海,在自然中拼搏發展的群舞。作品中編導使用了20根3米長的船槳和從天而降的船繩,使整個舞蹈畫面氣勢磅礴。在大型道具的烘托下,作品生動地展現了云飛浪卷的南海景象,真實地反映了南海漁民的勞動和生活以及他們乘風破浪的氣概??v觀顏業岸的舞蹈作品,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對生活、對南海的熱愛,深厚的美術功底又讓他在舞蹈的造型、色彩運用等方面獨具敏銳的感知力和把控力,而對舞蹈的熱愛與精益求精則使他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創作的天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作為新時代的舞蹈人,顏業岸深情地說道:“南海是海南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永不過時的創作主題。”我們也期待著通過他的作品遇到更美好的海南。
作者簡介:康可可,海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舞蹈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