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作品賞析《絲路花雨》
2013年05月03日 09:14 舞蹈賞析 責任編輯:舞蹈家協會-辜麗君 點擊:34210 我有話說(0人參與)

《絲路花雨》是一首禮贊中外人民友誼的優美詩篇,也是一幅中國人民創造的絢麗的歷史畫卷。該劇突出的藝術貢獻就是“復活”了敦煌壁畫的舞蹈形象,創造了“敦煌舞”,改變了過去民族舞劇只以戲曲舞蹈為基礎的一種做法,使觀眾耳目一新。敦煌千佛洞石窟藝術規模宏大造型精美,是中國珍貴的藝術寶藏。舞劇編導們經過長期的深入觀察研究、學習臨摹,不僅掌握了壁畫上的舞姿特色,而且研究出敦煌舞特有的S形曲線運動規律,并運用中國古典舞蹈的組合規律,將壁畫雕塑這一靜止狀態的造型動作連接發展。舞蹈語匯新穎別致,特別是繪于壁畫中的代表作“反彈琵琶伎樂天”的造型動作,獨具一格、優美動人。這些舞姿開拓了一個自成天地的“敦煌舞”體系,一方面復活了敦煌壁畫,一方面復活了唐代舞蹈。
一部舞劇的風格、語匯的韻律,一定要與情節、形象塑造、時代風貌及音樂結合,才能形成統一和諧的基調。如二場英娘的反彈琵琶的獨舞,其基調語匯來源于壁畫,編導把它發展成一個表現英娘性格的獨舞,設置了典型的環境:陰暗的洞窟里,父女兩人嘔心瀝血,畫窟涂壁。這一環境有利于表現英娘為解除父親疲勞而舞,自然觸動了神筆張的靈感。這段反彈琵琶獨舞情景交融,恰到好處,動作由緩而急,幅度由小而大,從不同的角度細膩表現了英娘善良天真的性格,編導巧妙地使用古典舞連接法,運用印度舞動律使這一伎樂動起來,不留痕跡,柔中見剛。
舞劇在結構、編排技巧上也剪裁得體,使舞蹈語匯充分地為主題內容服務,洗練地將劇情呈獻給觀眾。音樂則吸取了民族味很濃的曲調,如《春江花月夜》《月兒高》等為主要元素,大膽加以發展,英娘的主題旋律及“霓裳羽衣舞”的曲調悅耳動聽,在中西各種樂器中突出運用了琵琶和二胡。
《絲路花雨》的這種掘古創新的方法,使舞蹈更富歷史時代感,更具濃厚的民族風格特色,為80年代舞蹈語匯提供了新的方式。因此,《絲路花雨》被稱為“中國舞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并且“開拓了舞劇藝術的新略”的作品。